基板 F.A.Q.

網站更新紀錄

01/10/2004
基版FAQ 改版完成

歷史上發生過甚麼基督教罪行?

章 1. 基督教犯下的罪行

黑貓七

05/2001

1. 十字軍

由 1096 年至 1291 年間,十字軍東侵先後共 8 次,表面上是為宗教而戰,實際上是一場由羅馬教皇、西歐封建領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地區發動侵略戰爭。第一次於 1097 年春在君士坦丁堡集近四萬人,經小亞細亞向耶路撒冷進攻。十字軍沿途搶奪、殺人放火,所到之處雞犬不留。於 1099 年 7 月 15 日攻陷耶路撒冷,屠殺七萬餘人,血洗全城。第二次東侵由教皇尤金三世(Eugenius Ⅲ)集合 7 萬騎士向東進軍,因德、法之間的矛盾,拜占庭帝國不支持和指揮失當,沿途損失慘重,但最終以失敗告終。第三次由德、法、英三國組成,但德皇在進攻拜占庭時陣亡、而法王因國內政治糾紛率部回國,英王在頑強抵抗下未能攻陷耶路撒冷,結束這次東侵。第四次東侵主要是攻擊國力衰弱的拜占庭帝國,1202年,法、德、意十字軍由海路於威尼斯出發,於 1204 年 4 月攻陷君士坦丁堡,焚城掠奪達一星期之久,把能搶的搶走,搶不走的燒光,甚至挖掘墳墓,劫殉葬品,所有文物、藝術品、文獻圖書損失殆盡。經歷四次組軍後,普遍人民對十字軍的神聖性懷疑,教會只有鼓吹兒童參戰,於 1212 年集合兩支年齡約十二歲的兒童十字軍,二至三萬德國兒童往熱那亞途中因缺乏組織,無補給而潰散。沿途大部份死於飢餓、疾病,最後到達的因無人照顧,生活悲慘。最後一部份奔回故鄉,一部份流落意大利。另一支法國兒童十字軍的二萬人,到達馬賽港後被騙上七艘船,兩艘在地中海遇風暴沉沒,另五艘到亞歷山大里亞後,全被賣作童奴。其後教皇英諾森三世於 1215 年組織第五次東侵,但在進軍開羅途中遇到埃及人強列抵抗,於 1221 年與埃及簽訂和約而結束第五次東侵。1228 年德皇組織第六次十字軍,因教皇出兵攻佔德皇在意大利南部的領土,德皇因此回師歐洲而結束。第七次是於 1248 年法王路易九世率兵進攻埃及,但於 1250 年兵敗被俘,後得用重金贖回,第七次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第八次東侵是路易九世為報兵敗之仇,於 1270 年發動,因無人響應,獨自領兵進攻突尼斯,但全軍染上疫症,大量死亡,路易九世也死於疫病,殘部回國。此後,教皇多次號召組織十字軍,都未能實現,至此,十字軍東侵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2. 教會對「異端」的鎮壓

2.1 阿爾比派(卡塔爾派)(Cathar)

這一派信徒譴責世俗,自稱是純潔的。本是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個教派,他們反對神職人員稱為「完人」,反對神職人員擁有財產,與當時羅馬教會的神職人員的行為有強列衝突,但深得反對腐敗的基層人民支持。1179 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宣佈阿爾比派為異端,動員西歐各國對異端的暴力鎮壓。阿爾比派在法國南部圖盧玆郡受到貴族的同情,反對羅馬教庭。1208 年,教皇特使在圖盧玆伯爵府中被殺,引發教皇討伐阿爾比派,並宣佈凡參加討伐異端的十字軍都不受國家法律約束,他們過去及將來所犯的罪都得到教會赦免,所欠的債不用付息。法國北部貴族垂涎南部的財富,紛紛加入。於 1213 年,阿爾比派遭到決定性的戰敗,十字軍大肆屠殺劫掠法國南部。在他們攻入比塞埃城時,感到無法區別誰是異端份子,隨軍的教皇特使便指示說:「只管把他們統統殺光,讓上帝去分辨誰是他的子民。」這次暴力鎮壓經歷 20 年(1209-1229),許多富庶的城市化為廢墟,田園荒廢,經濟破壞,阿爾比派及法國南部的貴族勢力都被摧毀。

2.2 韋爾多派

韋爾多(Pierre Valdes)本是里昂商人,效法基督過清貧生活,變賣家產,周濟窮人。不久,贏得一班支持者,形成韋爾多派。他們只是主張赤貧,人人有權傳教,反對教會神職人員腐化,散播於法國南部及意大利北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籠絡他們,曾准許他們活動。1179 年,遭到教皇的譴責、並禁止他們自由傳教。1184 年,在伐羅那宗教會議上,教皇盧修斯三世(Lucius Ⅲ)宣佈罰絕韋爾多派,並迫使韋爾多派與羅馬教會決裂,韋爾多派轉為地下活動。其後韋爾多派發生意見分歧而分成兩派,而教皇英諾森三世於 1208 年進一步分化韋爾多派,組織「公教窮人團」進行韋爾多派式的活動,使一些溫和的韋爾多派歸附羅馬。最後於 16 世記匯入宗教改革活動,成為新教徒。

2.3 宗教裁判所

1220 年,教皇洪諾留三世認為地方主教鎮壓異端不力,通令建立直屬教皇的「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一般設在修道院內,審訊秘密進行。宗教裁判所所制訂的審訊條例:有兩人作証,控告便能成立。証人如果撤回証詞,就按異端同謀犯處理,被告如不認罪,可用刑。被告不僅自己認罪,還須檢舉同案犯和異端嫌疑犯。為異端辯護者應受罰絕。被告認罪之後,如果翻案,按異端處理。被判為異端者,沒收其全部財產。宗教裁判所前後共經歷約 500 年,15 世紀以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最為殘暴,僅 1483 年至 1820 年,判處的異端份子達 38 萬多人,被火刑處死的達 10 萬餘人。而僅僅在 1480-1488 年間,被火刑處死的達 8800 人,受懲處者有 96494 人。

3. 參與非洲奴隸貿易

羅馬天主教會在各地傳播主要是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傳教士進行。探險家船隊為傳教士提供必需物品及保護,而教會卻提供特權給予協助傳教的國家。早在 1452 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授權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征服和統治異教徒。並且宣稱異教徒是神「賞給信徒的產業」。1454 年教皇批准葡萄牙壟斷非洲的奴隸貿易。1458 年天主教傳入岡比亞,1491 年天主教傳入剛果,葡萄牙人 16 世紀在西非海岸實行殖民統治和傳教,使剛果成為葡萄牙的附庸和奴隸販子的據點。傳教士為擄掠來的黑奴施洗,然後一批批地押上船,他們便可獲取洗禮費。

4. 傳教活動殘殺異教徒

傳教活動在拉丁美洲是以野蠻屠殺式進行,而主要是西班牙政府及傳教士參與。1526 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下令,每支船隊必須攜帶傳教士同行,否則不准離港。根據傳教士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Las de Casas)記載,西班牙征服者每征服一個地方便宣佈一道命令,用最殘酷的死刑和武力脅迫當地土著皈依基督教,並接受西班牙國王的統治,拒不服從者,立刻被屠殺。安的列斯島原有三百萬印第安人,1514 年減至 14000 人,最後只剩下 200 人。1536 年西班牙人抵達新格拉那達,傳教士更欺騙當地居民說,西班牙人是「公正的太陽之子」,將向他們宣傳道理。於是居民同意在太陽神廟內樹起十字架。由於印第安人入教是被迫的,他們依然秘密崇拜自己的圖騰及神像,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當地居民,1602 年耶穌會會長提出建立印第安人宗教歸化區,把逃往森林深處的印第安人進行思想改造。從1610 年起,耶穌會在巴拉圭建立這種分開殖民征服者及當地居民的村莊,有十五萬印第安人分別住在卅個歸化區內,由傳教士負責管理。印第安人只能聽從傳教士命令及從事沉重的種植及採礦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傳教士的奴隸。1519 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阿玆特克人的家鄉墨西哥。他們欺騙阿玆特克國王說:「西班牙人的到來完全是為了傳播基督教的光明。」不久便囚禁了國王,並假借他的名進行統治,殘酷地屠殺反抗的墨西哥人。1524 年教皇和西班牙國王聯合派出十幾名傳教士到墨西哥傳教,他們為酋長之子及印第安人洗禮。根據方濟各會報告:1536 年受洗者有 500 萬,到 1540 年受洗者已超過 900 萬。17 世紀,西班牙和法國(天主教)及英國和荷蘭(基督教)爭先恐後地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當然,對土著居民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把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斥之為迷信這些統治方式並沒有改變。

(此文取材自《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唐逸主編。執筆人有:顏昌友、文庸、樂峰、張小青、段琦、王美秀、石明培。)

編按:亦可參考此網頁 - VICTIM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Celes 曦儀註:所謂通令建立直屬教皇的「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亦只不過是派 Dominicans 去各國監察異端裁判的進行。但其一般運作和用刑等細節,都屬地方政府決策。

章 2. 基督教歷史中有沒有自相殘殺的事例?

原載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日《信報》

文章提供: 脫苦海

05/2001

聖廟騎士團與羅馬天主教的歷史恩怨

今年五月初,羅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希臘向東正教表示悔過道歉,承認天主教於一二○四年在君士坦丁堡所犯的罪行。當時天主教組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但它們不敢去收復被伊斯蘭的土耳其人佔領的聖地耶路撒冷,而是去進圍已經哀弱的東羅馬帝國。

城被之後,十字軍對也是信仰耶穌基督的東正教居民大肆屠殺搶掠,並把東羅馬皇帝阿列修士四世勒死。這是歷史上的大慘案。造成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仇恨,一直延績到今日。當然,那只是天主教的許多過失之一,它往往藉口獨佔天主聖名而排除異己,無所不用其極。

天主教忘恩負義的另一嚴重罪行的歷史事件使是它屠殺聖廟騎士團的慘案。

公元一三一四年三月某日,被鐵鏈鋃鐺綁鎖且被驅打的兩個老人通過巴黎街道走向塞納河中的城市小島,即今日的 llede la Cit'e,面向聖母院大教堂,被置於柴火堆上活活燒死。這是他倆被囚七年之後的結局。

他倆是法國諾曼地教士莫雷(Jacgues de Molay)和聖廟騎士團(Templer Orden)首領沙尼(Geoffrey de Charney)。他們被污襪的罪名很多。慫恿此一措施的便是羅馬教皇克里門斯五世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隨同被捕與被殺的聖廟騎士有好幾千人。這種消滅行動遍及全歐,規模極大。

公元一一一九年,聖廟騎士團在巴勒斯坦成立,宗旨是保衛那裏的耶穌聖墓。開始時由兩位法國天主教貴族巴勇(Hugh de Payens)與奧墨(Geoffrey de St'Omer)號召,當時只有九個人。但此一宗教武士團日益發展,成為力量很大的宗教性武裝集團。

保衛聖墓

他們的教規團規十分嚴厲,注重道德,生活簡樸,自給自足,信伸堅定,尊重婦女,扶弱濟貧,完全是中古時代騎馬俠士的高貴作風。不僅如此,他們在保街耶路撒冷的多次戰役中,出生入死、傷亡慘重,但並不退縮,對天主教作出了很大的歷史性責獻。

那時此武士團等於是教廷的「特攻隊」,在整個中近東與地中海區域向「異教徙」進行血戰,幫助了在近東建立了一批基督(天主)教的小王國。因為他們起初是為了保衛所羅門聖殿及耶穌基督聖墓,所以稱為聖廟武士團,又因他們當時是騎馬的,故亦稱騎士團,帶有濃厚的羅曼蒂克風味,這是我們在影片中很常見的。

流亡西歐

一一八七年,薩拉丁率領的土耳其伊斯蘭教大軍攻陷了耶路撒冷。他並未像天主教那麼心胸狹隘,而是在宗教上十分寬容,保護並尊重所有宗教教徒。但是聖廟武士團還是撤離了,先到塞浦路斯,又到羅得斯島,再一路西進,退往馬耳他。至今馬耳他國旗以及馬耳他騎士團微章上的十字就沿襲聖廟騎士團的旗幟。

聖廟騎士們變成了無國無家的流亡集團,散布在西歐各地意大利、法國、英國、西班牙、瑞士、奧地利、德國、葡萄牙等國,特別在法國它們的起源地最為集中。他們開始經商,財富積累很多,勢力愈來愈大,在西歐各地及地中海一帶建立了不少聖廟騎士團的城堡,都帶有軍事性質。

強加以罪

他們在各國形成了國中之國,當然引起了各國統治者的懷疑猜忌,給他們亂扣帽子,散播謠言加以污衊,其中最嚴重的罪名便是騎士團在保衛聖地時,曾與伊斯蘭教結盟。

這點聖廟騎士團也不否認,因為在戰爭末期,伊斯蘭教的勢力已經太大,騎士團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為了和平,他們不得不運用策略,與薩拉丁達成諒解,但羅馬教廷即加以利用,羅織加罪,何患無詞?

天主教也誣指聖廟騎士暗中崇拜巴伏美特(Baphomet)魔鬼,此名即先知模罕默德之諧音。因此在一一一三年,教皇克里門斯五世與法王腓力四世一起在維也納宣布解散聖廟騎士團。然後便有次年的對聖廟騎士團成員在全歐的大屠殺,沒收其財富。

「詛咒應驗」

騎士團大首領沙尼在熊熊火燄中臨死時,他面向上天詛咒法王。五百年之後,一七九三年法王路易十六在巴黎上斷頭台。當時群眾中即有一人上前,用手醮滿路易十六的鮮血,並向上天大叫:「沙尼大首領,你的仇報了!」此人是共濟會(一稱自由圬工團 Free Masony 亦即 Freimaurer)成員。

共濟會源自聖廟騎士團被消滅後,大部分成員轉入地下,主要從法國逃往西班牙與葡萄牙,後來很多即成為後繼組織共濟會會員。此共濟會又發展成一種半秘密的半宗教組織,遍布歐美,還及台灣、香港。它是十八世紀開始出現的。但由於他已變得十分軟弱,好像馬爾他騎士團那種慈善機構一般,因此幾年前即有不滿分子再度組織聖廟騎士團,並在發展之中,也許計劃擴展到遠東。

今年五月,羅馬教皇進入大馬士革清真寺朝拜,那他是否也崇敬巴伏美特呢?最近他在梵蒂岡召開天主教進入公元三千年的遠景會議,請與會的一百八十三名紅衣主教自由發表高見,以便拯救日漸走下坡的天主教。現在道歉 Sorry 十分流行,羅馬天主教廷可不要忘記也向聖廟騎士團悔過歉啊!

章 3. 中古歐洲人是如何向印第安人及非洲人傳教的?*(節錄自:《瞧!這個基督教》)

何永坤

文章提供: 脫苦海

05/2001

中古時代,基督教主要流行於歐洲,向海外傳教始於十五世紀。義大利的哥倫布受西班牙資助,曾經四次帶領船隊西航,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和南美洲一些沿海地帶。除第一次以西班牙國王名義伯領土地以外,其後三次都受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之命,帶領傳教士向伯領地傳播基督教。就以第一次抵達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來說,哥倫布將這小島命名「聖薩爾瓦多」,意思就是「救世主」。

哥倫布於一四九三年九月第二次西航時,帶了十二名傳教士,第三次西航於一四九八年抵達海地(西班牙島)。著名傳教士德拉斯卡薩斯(B. de las Casas)就當時目擊寫的「西印度的毀滅述略」說西班牙聖徒以「傳播聖教」及「救主耶穌」之名進攻海地。當印第安人反抗時,基督徒使用馬、刀劍和長矛進入村裏,將小孩、老人、婦女及產婦全部殺光。「……他們用牧世主和十二門徒的名義立起大絞刑架,在火刑柱上把印度安人逐個活活燒死。為了追捕那些躲藏在森林裏的印第安人,他們用凶猛的獵狗就能把咬碎的印第安人從樹林拖出來。」

十六世紀二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帶備傳教士進攻墨西哥,打著「神聖十字軍」和「事奉上帝」的旗號屠殺士人,屈服者被迫洗禮。跟著向南美大陸推進,自巴拿馬出發,於一五三二年進攻現今秘魯地區的印加帝國,十一月十五日攻克帝國北部重鎮卡哈馬加城,不久捉描印加王阿塔瓦爾帕,屠殺數萬印第安人,於騙取所有金與銀的贖金後,不履行諾言,卻把印加王阿塔瓦爾帕絞死,並恣意破壞印加那些宏偉壯麗的廟宇、陵墓、古述和一切藝術珍品,毀滅了這個光輝燦爛的「印加文明」!

在印加帝國遭受這次浩劫而國毀人亡以後的二十年中,基督教傳教士跟隨西班牙聖戰軍相繼攻克現今所稱的智利、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等地,除巴西已被葡萄牙侵入之外,整個中南美洲都納入西班牙帝國的陰影內,亦即是說,整個中南美洲的生存土人都被迫洗禮而成為基督徒。

就以墨西哥被征服的頭十五年中,就有四百萬多印第安人被迫洗禮。此後,每當西班牙聖戰軍建立一塊新殖民地,教士就立即組織成一個主教區。從十五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到一六二三年的一百餘年間,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總共建成七萬座大大小小的教堂。教會的勢力伸入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領域,擁有龐大的土地財產及工商業,殘酷剝削和奴役印第安人和從非洲販賣來的黑奴。

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下令在各殖民地設立宗教裁判所,對反抗殖民地統治及異教的嫌疑,立即以異端罪名逮捕及監禁受刑。

到十六世紀末期,就約有六三三○名印第安人被嚴刑拷打,其中一百五十多人立即拷死,許多印第安人被打成殘廢。

最早販賣黑人為奴的是葡萄牙人,其後是西班牙人。自葡人達伽馬率船隊於一四九七年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而到達印度後,葡萄牙軍隊與傳教士就從非洲伸延到亞洲,其後又從巴西擴大到美洲東南部,奴隸被驅上販奴船之前,在碼頭排隊由神父施洗。

十七世紀初期,荷蘭、英國和法國相繼在美洲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並建立煙草、棉花及甘蔗等農場,於是從非洲販買大批黑人為奴作業。天主教及新教的教會紛紛從奴隸主人手中收取黑奴施洗費,並乘勢在非洲廣大地區傳播基督教「福音」,黑人才知淪為奴隸就是福音。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在奴隸市場販賣中居首席,但到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就後來居上。荷蘭人和英國人都是基督教的新教徒;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法國人都是基督教的天主教徒,這些基督教徒在這種喪盡天良的販奴貿易中,雖然增加了新黑人教徒的數量而獲得塵世的利益,但卻將非洲黑人的自然文化徹底消滅,並長久在白人基督徒的皮鞋底下過著呻吟痛苦的奴役生活。

一個宣揚「上帝的愛」的宗教而十數個世紀以來,他們的教徒竟然殺戮千千萬萬人,又遺害美洲的印第安人瀕於滅種及非洲黑人貧困悲苦的生活至今,作為每一個基督教徒真要撻心反省與反思。

章 4. 某些基督徒如何迫害科學家?*(節錄自:《瞧!這個基督教》

何永坤

文章提供: 脫苦海

05/2001

希柏提亞

西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後的第五世紀,因為基督和聖母馬利亞的神性與人性的爭論,而判君士坦丁堡監督聶斯妥里斯(Nestorius)為「異端」的亞歷山大里亞監督聖賽里爾(St. Cyril),就曾在他管轄的地方將猶太人作大規模屠殺。他之所以聲名流傳至今,是他對女數學家希柏提亞私用酷刑。吉朋在《羅馬帝國表亡史》中敘述時說:「她由車上被拉下來,剝脫衣服到一絲不掛,被拖至教堂,為一群野蠻而無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蠔殼將她的肉由骨上剝削下來,而她痛苦震顫的四肢則拋擲火燄之中。」從這件慘案以後,我們就明白直到十四世紀,為什麼歐洲文化史稱為「中世紀黑暗時代」。

哥白尼

十六世紀初的一五一四年間,哥白尼就寫出了他對太陽中心說的基本觀念在手抄本「哥白尼對自己天空運動假說的小評論」中。他將之擱置「四個九年」才付印,直到一五四三年才印好他的「天體運行論」,那時已是他彌留之際。這書在獻給教皇保羅三世的序言中,已指出「對數學一竅不通的無聊空談家會搞引《聖經》的字句加以曲解來對我的著作進行非難和攻擊」。這個時代,基督教的宗教裁判所正在瘋狂地對科學家和數學家加緊迫害,哥由尼直到死後才發表他的「太陽中心說」,教會無法加害他。但從教會對他的追隨者採取報復行動的火刑來看,哥白尼是有意逃避一次殉道的痛苦。

哥白尼太陽中心體系的思想,對基督教神學的衝擊,影響深遠。當時恰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贏得宗教改革,另起山寨,搶奪天主教的權勢,分一杯羹的利益。當天主教對哥白尼不動聲色時,新教頭頭就忙起來反對了。馬丁路德說:「人們聽信一位天文學家的話,他告訴我們,繞著運行的是地球,不是天體或蒼天、也不是太陽和月亮。凡是希望表現自己聰明的人,總要發明一種新體系。可是這個傻瓜卻想把整個天文學顛倒過來。約書亞告訴我們,耶和華要太陽靜止不動,不是要地球靜止不動。」加爾文也插嘴說:「世界是靜止固定的,所以無法移動。誰敢將哥白尼的權威置於聖靈之上?」

布魯諾

義大利的布魯諾(G. Bruno)早於G.史密斯在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日的「聖經考古學會」宣佈《聖經》創世紀的大洪水與諾亞方舟是抄襲古代蘇美兩民族的神話之前,就在哥白尼死後三十年寫出「諾亞方舟」並反對所謂三位一體說,尖銳地刻劃教會僧侶和教士們「神聖的不學無術,神聖的白痴和虔誠」,其實一無所知「像驢一樣愚蠢」。跟著更進一步發展哥白尼的宇宙結構模型,指出「太陽也只是千千萬萬個普通行星之一而非宇宙中心」,因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追緝,逃往威尼斯並轉輾流落在瑞士、法國、英國、德國……各地十五年,終於被誘而在威尼斯被捕,渡過了八年酷刑的監倉生活,最後在一六○○年二月十七日送往刑場。他大聲反對,說了最後一句話:「我自願作為一個蒙難者死去!」因此被用鉗子將舌頭從口內拉出並剪斷,就在羅馬鮮花廣場上披鐵鏈綁在火柱上燒死。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九日雖然在羅馬鮮花廣場上塑建了一座布魯諾聳立的紀念像,但著作則直到一九四八年才從禁書目錄中解除。

維薩留斯 與 塞爾維特

在哥白尼出《天體運行論》同一年開始,醫學的人體生理學頗有進展。解剖學家維薩留斯(A. Vesalius)發表《人體的構造》。由於人體解剖學知識對上帝創造人類的神話顯示有力的批駁力,為基督教會所禁止,因此維薩留斯被教會控告「故意殺人」之罪,被迫赴耶路撒冷朝拜聖地,病死途中。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M. Servetus)則寫了一篇文章《論三位一體的謬誤》,首先發現人體血液大循環系統外還有小循環系統,強調一體不能有三位,而耶穌是人不是神,結果被加爾文追捕,逃往日內瓦時,給新教加爾文判死罪,於一五五三年十月廿七日在日內瓦以南一個山頭上,被加爾文下令用慢火燒烤二小時。塞爾維特就在痛苦慘叫直沖雲霄中慢慢炭化死去。

伽利略

伽利略不必多述。他出版的一連串有關天文學的著述,為免火刑殉道,被迫在宗教裁判所中簽字認錯,從獄中遷往受監視的小屋幽居,渡過九年的憂苦生活,於一六四二年壽終逝世。

章 5. 基督教會在奴隸貿易扮演甚麼角色?*(節錄自《非洲通史簡編》)

楊人楩

文章提供: 脫苦海

05/2001

基督教會對奴隸貿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教皇子午線無異表明羅馬教廷容許葡萄牙天主教徒在非洲劫運黑人的專利權。由於得到教皇的允許,里斯本才出現了黑奴市場;1537 年,這個市場出賣的黑奴約 10,000 至 12,000 人(博維爾《摩爾人的黃金貿易》英文版第 226 頁。)。

在拉斯.卡薩斯主教倡議下(1517年),西班牙政府在法律上容許在美洲殖民地使用黑奴,接著天主教神父們又鼓吹從非洲把奴隸直接運往美洲(唐南《奴隸貿易文獻》英文版第 l 卷第 15 頁)。

1610 年,羅安達的耶穌會院長布蘭達昂公開宣布販運奴隸並不受良心的譴責,他說,所有在聖多美島和佛得角群島的神父們「從來不認為這種貿易是違法的。所以我們和巴西的神父們都毫不猶豫地購買這些奴隸來為我們服役」(唐南《奴隸貿易文獻》第 l 卷第 123 頁)。

17 世紀中,法國著名神學家博絮埃主教引用「聖經」上要奴隸安於其命運的說法為據,公然表示擁護販奴行徑。

基督教新教的神學家也是一丘之貉。例如海德格就悍然宣稱黑人注定要遭受奴役。口頭上強調德行的道貌岸然的英國清教徒,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厚顏無恥地大做黑奴販賣的生意(富蘭克林《從奴隸制到自由》英文版第 100-l10 頁)。

甚至到了 19 世紀中葉,當奴隸貿易已受到公眾的普遍譴責時,基督教會中仍有不少人在引証基督教經典來為販奴罪行辯解。(參看舍爾歇《奴隸地位和殖民化》法文版第 4-5、124-125 頁)

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前,在長達 30 年的應否廢奴的爭論中,美國有許多教派也在竭力支持奴隸主(富蘭克林《從奴隸制到自由》第 200 頁)。他們說教會認為奴役黑人是「符合上帝的意旨」,是「拯救黑人的靈魂」;販運奴隸無異是替上帝進行一次十字軍,所以「慈善」的教會既已首肯,販運奴隸當然更為法律和習俗所允許了。

16-18 世紀時,新舊教會控制了歐洲各國的輿論,奴隸販子既然不為輿論所譴責,他們就越發肆無忌憚地從事這一罪行。可見,基督教會既是黑奴貿易的幫凶,又是同犯。

葡萄牙人把奴隸從非洲運走時,神父們在碼頭替奴隸洗禮;新舊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有許多本身就是奴隸主,或奴隸販子。奴隸貿易一方面受到暴利的誘惑,一方面又有教會為之辯護,它一經開始,就扶搖直上,猖撅幾個世紀。

章 6. 塔斯馬尼亞種族滅絕*(節錄自《第三種猩猩》)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文章提供: 思~iVytSoi~

05/2001

塔斯馬尼亞是一個山巒起伏的小島,面積約是台灣的一.八八倍,在澳洲墨爾本以南的海上,與澳洲大陸隔著二百多公里寬的巴斯海峽(島中央緯度相當於北半球的瀋陽)。歐洲人一六四二年(明崇禎十五年)發現這個島,當時島上約有五千人,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是澳洲土著的一支。塔斯馬尼亞島民當時可能是世界上工藝技術最原始的族群,只會製造幾種簡單的石器與木器。他們與澳洲本家一樣,沒有金屬、農業、牲口、陶器、與弓箭。但是本家有的,他們也沒有:來去棒、狗、往、縫紉知識、與生火本領。

塔斯馬尼亞島民的船,只不過是筏子,不能遠行。一萬年前冰期結束,巴斯海峽湧入了海水,從此塔斯馬尼亞島民就與世隔絕,直到歐洲人登陸。人類歷史上,塔斯馬尼亞島民大概是最遺世獨立的族群了。所以塔斯馬尼亞島民與白人之間的隔閡,大概史無前例(桃花源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實難比擬)。

塔斯馬尼亞島民與歐洲人的首次接觸就以悲劇收場,所以一八○○年左右英國獵捕海豹的人與拓墾的人一到達島上,就與塔斯馬尼亞島民發生衝突。白人誘捕島民的孩童做勞工,誘拐島民婦女,傷害或殺害男人,亂闖島民的獵場,並嘗試驅趕島民離開家園。這麼一來,衝突升高,「生存空間」之論甚囂塵上。在人類歷史上,「生存空間」是最常見的「滅族屠殺」口實。由於白人的誘拐,一八三○年十一月,塔斯馬尼亞東北部的島民,只剩下七十二個成年男人、三個成年女人。沒有小孩。一個牧羊人以釘槍打死十九個島民。另外四個牧羊人伏擊一群島民,殺了三十人、將屍體丟下懸崖,就是今日的勝利山(Victory Hill)。

塔斯馬尼亞島民當然會報復,然後白人報復,如此冤冤相報。一八二八年四月,澳洲總督亞瑟為了阻止衝突繼續升高,下令所有塔斯馬尼亞島民離開有歐洲人屯墾的地區。為了確定命令生效,政府支持的「清鄉隊」(由罪犯組成,警察帶隊)四處巡查,格殺勿論。一八二八年十一月,澳洲總督頒佈戒嚴令,軍人有權見到島民就開槍,不問情由。然後,政府懸捕捉島民:活口成人五鎊、孩童兩鎊。因此「捕捉黑人」成為一門生意,私人與公家「清鄉隊」都很起勁。同時,政府組成委員會,由澳洲的英國國教副主教主持,研擬對待土著的政策。許多建議都在委員會中提出,例如捕捉他們做奴隸、毒殺、設陷阱、以狗追獵,等等,最後委員會決議:繼續懸賞與雇用騎警。

一八三○年,出現了一位怪胎傳教士羅賓遜(George Augustus Robinson),他給雇來集合剩下的塔斯馬尼亞島民,將他們帶到五十公里之外的富林德島上(Flinders Island)。羅賓遜相信他是為了島民好,才那麼做。他收了前金三百英鎊,事成後有七百英鎊「後謝」。羅賓遜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歷盡艱辛、危險,並有一位勇敢的土著女性楚噶妮妮(Truganini)協助,才把剩餘的島民集攏起來──起先勸告他們「如果不從,將遭遇更惡劣的命運」,最後以槍脅迫。羅賓遜的俘虜,許多死在前往富林德島的途中,可是大約兩百人到達了──先前五千人口的劫餘。

在富林德島上,羅賓遜的屯墾區選在風大又缺水的地點,他決心讓塔斯馬尼亞島民學習文明,成為基督徒。他把屯墾區管理得像個監獄,子女與父母隔離,以方便教化。每天的「課表」包括:研讀聖經、唱聖詩、檢查床褥與餐具(確保整齊清潔)。不過,監獄飲食造成營養不良,加上疾病,島民逐漸死亡。幾個星期後,只有幾個嬰兒還活著。政府刪減了屯墾區的預算,希望島民死乾淨。到了一八六九年,只剩下楚噶妮妮、一位男性、一位女性還活著。